红军长征过境甘肃概况
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甘肃历史》(第一卷)第八、九章的内容,我对红25军和一、二、四方面军过境甘肃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加深了对红军在甘肃境内召开的重要会议、进行的重要战斗、做出的重要决定以及产生的重要影响的了解。
一、红25军转战甘肃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红25军,从河南罗山县出发长征,到达陕南后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1935年7月,知悉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后有意北上,中共鄂豫陕省委在沣峪口召开会议,分析形势后作出了红25军继续长征,西进甘肃,到陕甘苏区会合红26军,配合迎接中央红军的决定。8月2日,从两当灵官殿进入甘肃境内,攻占两当县城后,开展了惩处恶霸、打土豪、分粮食和宣传党和红军的抗日救国宗旨等革命活动。5日,为配合主力红军行动,兵分两路进攻天水,攻克天水北关,缴获大批军用物资,部队得到补充。10日,放弃攻占天水计划,继续北进,先后占领秦安县城、威逼静宁县城、切断西兰公路、东进隆德,进入平凉后与马鸿宾部在泾川四坡村激战,在甘肃灵台、崇信、华亭和陕西陇县等地活动休整,继续向陕甘苏区前进。在经过静宁单家集回民聚集区期间,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项注意》,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9月,部队到达合水,经过板桥镇战斗、黄草腰岘战斗后,摆脱敌军追击到达太白镇,在豹子川召开中共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重新调整队伍领导,继续向陕西保安县挺进。16日,与红26、27军会师。
红25军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从全局和大局出发,主动出击,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行动;进入陕甘苏区,与红26、27军组建为十五军团,巩固了陕甘苏区,为党中央落脚陕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红一方面军过境甘肃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湘江战役后,红军人数由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之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6月,与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会议,确立了两军共同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方针。由于张国焘个人野心膨胀,故意延宕四方面军主力北上,致使松潘战役计划搁浅。8月,红军总部制定了北进甘南的夏洮战役计划,一、四方面军分左右两路军北上。右路包括一方面军红1、3军,四方面4、30军,军委纵队大部和红军大学,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指挥,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随军行动;左路军包括一方面军5、32军,四方面军9、31、33军和军委纵队小部分,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指挥。8月,在毛儿盖召开会议,改变夏洮战役计划的部署,变右路军为北进主力。从懋功会师到毛儿盖会议的3个多月时间里,中共中央和张国焘之间展开了反复的北上与南下之争。右路军红军经过草地北上,夺取包座后,补充了部队,打开了红军北上进军甘南的门户。
9月4日,红1军主力到达俄界。9月9日,张国焘向陈昌浩发出密电,要求“彻底开展党内斗争”。10日凌晨,中共中央率3军、军委纵队等先行北上,途中发出告同志书,重申北上,反对南下,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行为。11日,党中央率红3军、军委纵队进入甘南境内,到达俄界,与红1军会合。12日,党中央召开在俄界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组成的五人最高全军领导核心,继续向甘东北前进,彭德怀提出了改编为陕甘支队的建议。在途中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顺利通过了藏区。突破天险腊子口,党中央在哈达铺召开会议,正式组建了陕甘支队,知悉陕甘根据地和陕甘红军的存在,改变了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和到靠近苏联的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方针,提出到陕北去的新的前进方向,部队在此得到了休整和补给,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离开哈达铺,突破国民党渭河防线,到达通渭榜罗镇。在榜罗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了将党中央和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保卫和扩大陕甘苏区,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的战略方针。10月,陕甘支队兵分左、中、右三路,进占界石铺,在单家集回民聚居区休整后,翻越六盘山,突袭青石嘴,击溃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突破了平固段封锁线和西兰公路静会段封锁线,于16日离开环县、华池,进入陕甘革命根据地。10月19日,到达吴起镇,中共中央完成结束了长征,完成了传略转移。随后立即开始纠正陕甘苏区的“左”倾错误,挽救了陕甘革命根据地。
11月,与红十五军团在甘泉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取得直罗镇战斗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了西北。12月,瓦窑堡会议召开,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1936年2月至7月,红一方面先后进行了东征和西征,扩大了红军力量,完成了在西方创造根据地的任务,形成了陕甘宁苏区。
二、红四方面军过境甘肃
1935年8月,红军总部制定了夏洮战役计划,一、四方面军分左右两路军北上。9月,张国焘发布《大举南进政治保障计划》,四方面军开始南下。10月,张国焘在四川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遭到朱德、刘伯承和四面军广大指战员的强烈反对。南下红军发起了绥崇丹懋、天芦名雅邛大和百丈关等战役,歼敌众多,但自身损耗过半,至1936年2月,部队由8万余人减到4万余人,无法补充补给,退守天芦地区。3月,发布《康道炉战役计划》,撤离天芦、宝兴地区,向西康东北部转移。6月6日,张国焘宣布取消第二“中央”,发布《四方面军二次北上政治命令》,同意率部北上。7月,与红2、6军团在四川甘孜会师后,中央决定成立了红二方面,两军共同北上。27日,中共中央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加强对二、四方面军的领导和指挥。
8月初,二、四方面军走出草地,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四川若尔盖召开会议,通过了《岷洮西固战役计划》,兵分三路纵队北上。第30、9、5军为第一纵队,第4、31军为第二纵队,二方面军为第三纵队,以创建西北抗日根据地为目的,向甘肃南部挺进。5日,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进入甘肃迭部县,开始执行岷洮西固战役计划,期间主要进行了夺取岷县县城战役和洮州保卫战。22日,张国焘提出由是四方面军西渡黄河,独自进军青海、甘西,接通新疆和国际路线的西进计划。9月7日,31军93师占领通渭县城,岷洮西固战役胜利结束,创造了有利二、四方面军与一方面军会师的有利局面。战役期间,四方面军开辟了以岷县为中心的甘肃南部临时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建党建政、补充部队、建立地方武装等工作。
9月16至18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在召开岷州会议,会议迫使张国焘放弃西进计划,四方面军得以继续北上。21日,张国焘致电朱德、陈昌浩,反对静会战役计划。22日,发布西进命令,改变岷州会议决定,造成了部队西进的既成事实。23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漳县会议,张国焘为自己改变岷州会议计划和西进方案做辩解。朱德比较分析了西进和北上方案,明确反对西进,将会议结果报告中央。27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洮州会议,会议否决了张国焘的西进错误,重新肯定了岷州会议的正确决定,执行中央要求北上的方针。28日,发布《通庄静会战役计划》。30日,分6个纵队向通庄静会地区前进。10月,与一方面军在会宁地区会师,标志着四方面军结束了1年7个月的长征。
二、红二方面军过境甘肃
3月30日,红2、6军团在贵州盘县召开会议,放弃创建滇黔边根据地的方针,北上与四方面军会合。经历3月征战,7月,与南下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之后执行中革军委决定,以红2、6、32军组成二方面军(1.45万人),恢复了与中央的联系,并开始北上。8月16日,二方面军进入甘肃。按照中央的战略方针,9月11日至20日,执行成徽两康战役计划并胜利完成,创建了陇南临时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东西与陕甘宁苏区和甘南临时革命根据相呼应的局面,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21日,为配合静会战役计划,决定红6军开进到郿县、宝鸡地区,牵制敌军,策应一、四方面军作战。10月,离开成徽两康地区,向北转移,在静会地区与一、四方面军会师,完成长征。期间多次致电张国焘,要求其停止西进,服从全党全军决定,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作出了突出贡献。
红25军和一、二、四方面军先后转战甘肃,战胜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到达陕甘地区,胜利结束了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阶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具有伟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