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会师精神的科学内涵及现实启示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长征,纵横十余省,最远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前进到陕甘革命根据地,在甘肃静会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扭转了危急局势,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三大主力红军在静会地区胜利会师第一次实现了长征以来党中央对主力红军的绝对领导,实现了红军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从而揭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崭新的一页,孕育形成了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一致、敢于胜利”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会师精神。会师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军队红色基因一脉相承,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强大的精神启示。
一、会师精神的科学内涵
坚定信念,是会师精神的灵魂,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根本性质和唯一宗旨,是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的政治密码。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是立身之本,是革命者从事革命斗争的思想基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长征途中,面对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在党和红军面临险境绝路的情况下,红军广大指战员并没有因为革命遭到巨大挫折而失去对党的信任和丧失对革命的信心,而是始终抱定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和随时为党的事业献身的决心,始终保持理想不移,信念不灭,对党的耿耿忠心不变,跟着党英勇地鏖战在长征的万里征途上。在整个长征的过程中,他们所想的仍然是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人民的富裕和幸福。正是这种坚定的政治信念,指明了革命的正确方向,凝聚了军心,维系和增强了红军的革命团结;正是这种坚定的政治信念,鼓舞了红军战士的斗志,激励着红军战胜了强敌和种种艰难险阻。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惊天地、泣鬼神。甘肃是红军长征落脚陕甘的决策地,1935年9月27日召开的榜罗镇会议确定把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在西北建立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正因为红军有这样一种经久不衰的革命热情和始终如一的理想信念,他们才拖不垮、打不烂,才从中国革命的低潮中坚强地走出来,在甘肃静会地区实现了胜利会师。
艰苦奋斗,是会师精神的根基,体现了人民军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奋斗本色,是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的重要支撑。长征是在革命形势极其险恶、斗争异常艰苦、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情况下进行的。红军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巨大的困难,甚至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面对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广大红军指战员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都不溃败,在困难和危机的时刻总是把方便和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困难和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艰苦奋斗、共渡难关的革命精神。面对人类生存极限的考验,红军没有根据地作依托,没有后勤补给作保障,顶寒风、冒雨雪,忍饥饿、遭寒冻,吃草根、啃树皮,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转战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经过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2],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终于胜利到达陕甘地区,完成战略大转移,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大会师。红军长征途经甘肃,经过了8个市(州)[3]40多个县(区),涌现出了很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鲜活事例。1935年9月4日拂晓,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行进至甘肃迭部县达拉沟后,为了抢占行军先机,广大红军指战员立即创造条件修复被洪水冲毁的两座桥梁,随后于当日深夜到达俄界,为面临严重局面时期召开的俄界会议创造了有利条件;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进占会宁后,积极筹粮筹款,全军上下齐动手,自力更生赶制棉衣、鞋袜等衣物,为迎接二、四方面军的到来提供后勤保障。长征各路部队转战几万里,途径十余省,整个战略转移都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
团结一致,是会师精神的核心,体现了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光荣传统,是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的根本保证。三军会师战略目标的实现,是全党内部、红军之间、官兵之间、军民之间、各民族之间紧密团结、互助友爱的结果。长征期间,红一、四方面军四川懋功会师后,在北上与南下战略方针的争论中,发生了张国焘南下制造分裂的严重问题。1935年9月,俄界会议严肃揭露和批判了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确定了党中央继续北上的战略方针。1936年9月,岷州会议充分发挥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经过反复讨论,大多数西北局成员坚持北上,朱德等人“耐心地劝张国焘维护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要个人推翻集体决议。”[4]迫使张国焘不得不暂时放弃己见。“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党中央既坚持了正确的原则,又进行了大量的说服教育工作,团结了绝大多数人”[5]。此次党内争端的解决,为实现党内团结统一、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甘肃产生了助推作用。红军长征途经甘肃期间,党和红军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特别强调要加强内外团结,注重宣传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和民族宗教政策,得到了甘肃各族人民的大力拥护和支持,沿途群众为红军提供了大量军需给养,大批陇上青年踊跃参加红军,据统计,1935年到1936年长征过境期间,甘肃有5000多人参加了红军。党和红军在俄界停留时食用了藏民的羊只,红军就将银元和宰杀后的羊皮以及道歉的纸条放在一起,留给主人。深受感动的藏族群众望着红军远去的方向念经祈祷,祝愿红军一路平安。长征过境甘肃期间,诸如此类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的事例举不胜举。甘肃各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对红军克服困难、化解危机起了重要作用,为红军的壮大和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撑,保障了红军顺利北上并实现主力部队大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是革命大团结的象征,是长征胜利的标志。”[6]
敢于胜利,是会师精神的精髓,体现了人民军队无往而不胜的英雄气概,是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的强大动力。敢于胜利,是指面对困难不畏惧、面对危险不退缩,勇往直前、视死如归,顽强奋斗、战胜强敌的宝贵品质。红军长征途中,在军事斗争失利、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并没有被征服、吓倒,他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突破了国民党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在甘肃境内,红军发动了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战役。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使蒋介石把红军困死、饿死在雪山草地的计划彻底破产。腊子口位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境内,是甘川两省的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9月,中央红军在北上途中,与国民党军队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战斗。9月16日,由毛泽东直接指挥的腊子口战役打响,当时国民党军队已经在前面设置了多道防线,企图凭借腊子口天险地形将红军消灭在这里。“在这关键时刻,迂回部队中一位绰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率先攀登悬崖峭壁到达山顶,放下用绑腿拧成的绳子,接应其他战士登上数十仗高的峭壁,到达指定位置,并迅速发起登顶成功的信号弹”,[7]随后山上山下红军战士同时向敌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3个小时的激烈战斗,9月17日凌晨,红军全部占领了腊子口,打通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最后一道天险。“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是长征组歌中的一句歌词,真实地反映了红军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岷洮(tao)西固” “成徽两康”等一系列战役,为红军主力会师创造了重要条件。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静会地区实现“三军大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宣告了国民党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1936年11月,会师后的红军三大主力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下发起的山城堡战斗,是“长征的最后一战,也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标志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结束。”[8]
二、会师精神的现实启示
甘肃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省份,也是长征时期各路红军到达最全、活动时间最长、行经地域较广的省份,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会师精神一直激励和鼓舞着陇原儿女勇往直前、顽强拼搏,用智慧和汗水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甘肃仍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全力跨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会师精神,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紧迫意识,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不断加快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的步伐。
弘扬伟大的会师精神,我们要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指战员始终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坚持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信正义的事业必然取得胜利,英勇奋战,克敌制胜,最终实现了三大红军主力的胜利会师,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今天,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考验,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不懈加强党性修养,永葆一颗初心,始终坚守理想信念的精神高地,始终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祖国繁荣昌盛、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与个人担当紧密结合,做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的党员干部,推动新时代各项工作不断取得进步,推动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走向辉煌的未来,切实走好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弘扬伟大的会师精神,我们要始终毫不动摇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团结统一是我们党的生命,是党的力量之所在,是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长征途中,各路红军虽然独立行军,但都以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要、以党和革命的根本利益为重,在北上抗日这一全局战略下,各路红军自觉服从大局,密切配合、互相支持,三大红军主力实现了大会师,红军的力量凝结在一起,成为革命事业的有力支柱。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甘肃本身就是一次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大团结,是党和人民革命事业扭转危局、走向胜利的新起点。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大力弘扬会师精神、甘肃精神,充分把握好新时期蕴含的机遇和利好条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弘扬伟大的会师精神,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凝聚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在利益主体多元化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切入点。长征途中,尽管条件异常艰难,但红军始终做到讲规矩、守纪律,特别是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注重宣传和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建立统一战线,红军所到之处,均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为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积聚了重要力量。红军长征的胜利,也是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的胜利。今天,面对新形势,我们要进一步继承革命先烈遗志,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想群众所难,解群众所急,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号工程”当中,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要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全力以赴为众谋福祉。
弘扬伟大的会师精神,我们要始终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全面深化改革。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战士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在人烟罕至的地方开辟出了一条通达之道,在去路渺茫的“死亡地带”获得了新生,最终实现了大会师,这是会师精神的精髓。当前,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营商环境不优、对外开放步子慢等矛盾和问题,但追根究底还是体制机制的障碍没有完全破除。今天,我们要始终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坚持提升站位、实事求是、讲求效率、锐意进取,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攻坚突破。要立足甘肃实际,把伟大会师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敢于先行先试,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敢于探索创新,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敢啃硬骨头,闯过一个个新的 “腊子口”,把更多“雪山”“草地”踩在脚下,努力与全国一道建成全面小康。
弘扬伟大的会师精神,我们要始终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在艰苦的长途跋涉中,红军指战员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沿途群众的衷心爱戴。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就要牢固树立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守住纪律底线,自觉做守纪律、讲规矩的模范;就要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着力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要高度重视发挥党支部的基础作用,继续保持与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凝聚力,使之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切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使每一名党员都知敬畏、明底线、严法纪,争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1] 1.按现今行政区划,红军长征经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计为15个,即: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河南、湖北、宁夏、陕西。2.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为14个: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
[2] 红军长征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地区是在西南、西北地区苗、瑶、壮、侗(dong)、布依、土家、纳西、白、彝、藏、羌、回、东乡、裕固、蒙古等十几个少数民族聚(杂) 居区。
[3] 8个市州:分别是庆阳、平凉、白银、定西、陇南、甘南、临夏、天水。
[4]傅钟:《西北局的光荣使命》,载《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第781页。
[5]刘华清、张震:《长征精神永放光辉—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载《求是》杂志1996年第20期,第7页。
[6] 刘华清、张震《长征精神永放光辉—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载《求是》杂志1996年第20期,第8页。
[7] 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甘肃历史(1921-1949)》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217页。
[8] 《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3月第2版,第333页。